福氏马尾杉
Phlegmariurus fordii (Baker) Ching
Phlegmariurusfordi(iYunnan. 4(2):126.1982.Baker)ChinginActaBot.
茎簇生,幼株茎矮而直立,成熟枝细长下垂,一至多回二歧分枝,长 15~20cm,枝(连同叶)的中部较宽处的直径约 1.5~2cm。叶小,螺旋状排列,彼此密接或基部抱茎;不育叶椭圆披针形,长约 10mm, 中部宽约 3m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下延,无明显的柄,边缘全缘,薄革质,略有光泽;叶仅有 1 中脉,中脉明显,在两面凸起;能育叶位于茎或枝的先端部分,与不育叶同形而较小,或向枝的顶部逐渐变小变狭而呈线状披针形,通常长 5~6mm,中部宽1~1.5mm,在枝顶形成不甚明显的孢子囊穗。孢子囊穗长 3~8cm。孢子囊肾形,黄色,单生于叶腋。
产地:七娘山(张寿洲等 SCAUF970)、梧桐山(深圳队 887)。生于山地林下、石上,海拔 300~760m。
分布:广东、香港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浙江、贵州和云南。日本和印度(东喜马拉雅)。
用途:全草入药,有清热解毒之效;在西南地区作灭虱之用。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《深圳植物志》第1卷
6642
图 2 福氏马尾杉 Phlegmariurus fordii
6642
图 2 福氏马尾杉 Phlegmariurus fordii
图 2 福氏马尾杉 Phlegmariurus fordii 1. 植株,示根、茎、生于茎下部的不育叶和上部的能育叶;2. 分枝的上部,示能育叶及孢子囊;3. 叶及其基部的孢子囊;4. 孢子囊。(李志民绘)(绘)
图 2 福氏马尾杉 Phlegmariurus fordii 1. 植株,示根、茎、生于茎下部的不育叶和上部的能育叶;2. 分枝的上部,示能育叶及孢子囊;3. 叶及其基部的孢子囊;4. 孢子囊。(李志民绘)
版权所有 ©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 粤ICP备09129350号-9      
地址:深圳市罗湖区仙湖路160号 咨询电话:(0755)2573 8430 Email:fsz@iplant.cn